耳鼻喉模型
实验目的:
开展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靶分子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最终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改善预后。
给药途径:
肌肉、腹腔、皮下、(尾)静脉注射;灌胃给药;呼吸道给药;经鼻滴入给药;皮肤涂抹给药;脊髓腔内给药;脑内给药;关节腔内给药;瘤内给药。
模型取材:
脏器取材;病变部位取材;活体采血(眼底静脉丛、(尾)静脉、心脏采血);肺泡和腹腔灌洗液取材、粪便和尿液取材。
实验内容:
口耳鼻咽喉相关动物模型是指用于开展口耳鼻咽喉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对象,通过建立多种口耳鼻咽喉疾病的动物实验模型,从而对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法、影响因素、预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中耳炎模型:听泡内注射LPS诱导大鼠中耳炎模型。
过敏性鼻炎模型:卵清蛋白诱导大鼠过敏性鼻炎模型。
呼吸系统模型
实验目的:
开展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靶分子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最终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改善预后。
给药途径:
肌肉、腹腔、皮下、(尾)静脉注射;灌胃给药;呼吸道给药;经鼻滴入给药;皮肤涂抹给药;脊髓腔内给药;脑内给药;关节腔内给药;瘤内给药。
模型取材:
脏器取材;病变部位取材;活体采血(眼底静脉丛、(尾)静脉、心脏采血);肺泡和腹腔灌洗液取材、粪便和尿液取材。
实验内容:
1、小动物烟熏诱导COPD模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该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
2、急性肺损伤模型(LPS滴注):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各种直接和间接致伤因素导致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虽然不同研究对ALI/ARDS病死率的报道差异较大(15~72%),总体来说目前ARDS的病死率仍较高。
3、肺纤维化模型(博来霉素滴注):
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绝大部分肺纤维化病人病因不明(特发性),这组疾病称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间质性肺病中一大类。肺纤维化严重影响人体呼吸功能,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自觉气不够用),且随着病情和肺部损伤的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断恶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期仅2.8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
内分泌系统模型
实验目的:
开展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靶分子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最终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改善预后。
给药途径:
肌肉、腹腔、皮下、(尾)静脉注射;灌胃给药;呼吸道给药;经鼻滴入给药;皮肤涂抹给药;脊髓腔内给药;脑内给药;关节腔内给药;瘤内给药。
模型取材:
脏器取材;病变部位取材;活体采血(眼底静脉丛、(尾)静脉、心脏采血);肺泡和腹腔灌洗液取材、粪便和尿液取材。
实验内容:
1、糖尿病(DM)模型(I型和II型):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2、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佐剂或胶原诱导):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3、诱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模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
4、饮食诱导性肥胖模型:
肥胖症是指体内积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是一种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因为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渡蓄积和体重超常。
5、骨质疏松模型(卵巢切除、糖皮质激素诱导):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消化系统模型
实验目的:
开展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靶分子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最终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改善预后。
给药途径:
肌肉、腹腔、皮下、(尾)静脉注射;灌胃给药;呼吸道给药;经鼻滴入给药;皮肤涂抹给药;脊髓腔内给药;脑内给药;关节腔内给药;瘤内给药。
模型取材:
脏器取材;病变部位取材;活体采血(眼底静脉丛、(尾)静脉、心脏采血);肺泡和腹腔灌洗液取材、粪便和尿液取材。
实验内容:
1、急性胰腺炎(AP)模型: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明了,胰腺炎的病因与过多饮酒、胆管内的胆结石等有关。
2、炎症性肠病(IBD)模型(DSS饮用、乙酸灌肠):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
3、脂肪肝模型(高脂饮食):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4、酒精性肝硬化模型(乙醇灌胃):
酒精性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硬化。是酒精肝的终末阶段。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与饮酒者的饮酒方式、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及是否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有关。一次大量饮酒较分次少量饮酒的危害性大,每日饮酒比间断饮酒的危害性大。饮酒的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病。
5、急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模型(CCl4皮下注射、胆总管结扎):
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如果损伤因素长期不能去除,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因此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肝纤维化的病因有很多,在临床上多见有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循环系统模型
实验目的:
开展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靶分子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最终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改善预后。
给药途径:
肌肉、腹腔、皮下、(尾)静脉注射;灌胃给药;呼吸道给药;经鼻滴入给药;皮肤涂抹给药;脊髓腔内给药;脑内给药;关节腔内给药;瘤内给药。
模型取材:
脏器取材;病变部位取材;活体采血(眼底静脉丛、(尾)静脉、心脏采血);肺泡和腹腔灌洗液取材、粪便和尿液取材。
实验内容:
心脏和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是复杂的多因素病理过程,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物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多种心血管疾病模型已经在不同物种上成功复制,例如大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等。
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松开建立大/小鼠心肌梗死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注射肌球蛋白乳剂建立小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
主动脉夹层模型:β-氨基丙腈加入饮水中联合腹腔注射Ang-Ⅱ建立小鼠主动脉夹层模。
眼科学模型
实验目的:
开展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靶分子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最终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改善预后。
给药途径:
肌肉、腹腔、皮下、(尾)静脉注射;灌胃给药;呼吸道给药;经鼻滴入给药;皮肤涂抹给药;脊髓腔内给药;脑内给药;关节腔内给药;瘤内给药。
模型取材:
脏器取材;病变部位取材;活体采血(眼底静脉丛、(尾)静脉、心脏采血);肺泡和腹腔灌洗液取材、粪便和尿液取材。
实验内容:
葡萄膜炎模型:IRBP联合腹腔注射百日核毒素建立小鼠葡萄膜炎模型。
干眼症模型:ConA泪腺注射建立小鼠干眼症模型;东莨菪碱皮下注射建立小鼠干眼症模型。
视网膜黄斑变性模型:尾静脉注射1%碘酸钠注射建立小鼠视网膜黄斑变性模型。
白内障模型:D-半乳糖诱导大鼠白内障模型。
运动系统模型
实验目的:
开展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靶分子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最终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改善预后。
给药途径:
肌肉、腹腔、皮下、(尾)静脉注射;灌胃给药;呼吸道给药;经鼻滴入给药;皮肤涂抹给药;脊髓腔内给药;脑内给药;关节腔内给药;瘤内给药。
模型取材:
脏器取材;病变部位取材;活体采血(眼底静脉丛、(尾)静脉、心脏采血);肺泡和腹腔灌洗液取材、粪便和尿液取材。
实验内容:
1、脊髓损伤(SCI)模型: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2、骨折模型(胫骨或股骨):
胫骨骨折包括胫骨干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骨折之一。胫腓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约占9.45%。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暴力直接打击、从高处坠跌、车辆撞击、碾压等都可造成股骨骨折。发生股骨骨折时,下肢不能活动,骨折处严重肿胀、疼痛,还可出现扭曲或成角等畸形,有时可出现下肢长度缩短。股骨是全身最大的骨头,骨折后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患者大出血、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必须迅速正确地进行固定包扎,然后立即送往医院处置。
3、骨关节炎(OA)模型:
骨关节炎一般指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好发于负重关节及活动量较多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髋关节等)。过度负重或使用这些关节,均可促进退行性变化的发生。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
肿瘤模型
实验目的:
开展动物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靶分子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最终降低发病率或死亡率,改善预后。
给药途径:
肌肉、腹腔、皮下、(尾)静脉注射;灌胃给药;呼吸道给药;经鼻滴入给药;皮肤涂抹给药;脊髓腔内给药;脑内给药;关节腔内给药;瘤内给药。
模型取材:
脏器取材;病变部位取材;活体采血(眼底静脉丛、(尾)静脉、心脏采血);肺泡和腹腔灌洗液取材、粪便和尿液取材。
实验内容:
各种肿瘤模型: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X)、肝原位模型、肺原位模型、膀胱原位模型、前列腺原位模型、尾静脉转移模型、皮下转移模型、脾脏转移模型、皮下成瘤模型。